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之一——武术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是我国古人的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清朝山西人王宗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系统地阐述武术理论,其在《太极拳论》中用宋朝周敦颐的太极理论来解释太极拳理:“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在《太极拳释名》中用五行和八卦与拳势动作相配,形成“太极十三势”,其中“进、退、顾、盼、定”分别对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拥、捋、挤、按、探、捌、肘、靠”构成八卦。

明清时期关于武术训练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观点已相当完善,许多原则和做法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仍在继续采用。中国传统武术以拳法为武技之源,而在训练中又以套路为入门之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点和练习方式。

对于武术的训练,明清武术家们指出拳术是器械的基础。何良臣在《阵记》中指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如图1.2所示)中也指出“此(拳法)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并强调“拳为武艺之源”。在武术的训练过程方面,明清之际的吴受在《手臂录》中论述枪术的训练方法时,提出了枪术训练由重实阔大至轻虚紧小,再至平淡脱化的训练过程。清代的王宗岳和苌乃周还分别提出了“招熟”、“懂劲”、“神明”和“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的习武三部曲。对于拳学的传授历来也有记载:“……初授之以形,术在其中,再授之以功,继授之以理,形中寓法,法中见术,术中得功……”

随着传统武术在明清时期的逐渐发展完善,以及武术与军事武艺两者之间文化差异的日益明显,在武术价值体系中,除了“克敌制胜”的技击功能外,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健身、养性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武术运动中,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与了运动,因此起到了“一君子习之,可以调血脉,养寿命”的作用。《太极拳歌》中也说到“洋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人们对武术的多元价值认识得更为清晰。至此,武术价值体系中的克敌制胜、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观赏娱乐等价值功能己基本形成。正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才使得武术文化传承至今,并深受国人和国际友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