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之二——导引
 

1476446339215305.jpg

古代的康复体育运动称为导引,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导,指宣导气血;引,本义是开弓,引申为伸展,即伸展肢体之义。所以,导引就是宣导气血,伸展肢体,治疗疾病之义。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意、气三者的结合。即运动肢体以练形,锻炼呼吸以练气,并且以意导气行。从广义上说,“导引”可解释为一般运动,实际上,导引应是一种医疗、康复性质的体育运动。它把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目的是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东汉时名医华佗编制的“五禽戏”,以及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体系的八段锦、太极拳等,都是具有导引特点的康复体操。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导引术逐渐成为一个特点鲜明、博大精深的体育养生和医疗体系。直到今天,导引术仍有着巨大的健身和疾病治疗价值。

当然,古代导引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的“医疗体育”。现代康复体育在导引术的启发下,发展成了形式多样的健身运动,如体操、球类、器械运动、跑步等,武术也是健身的运动项目之一。

如今,导引术已演变成为气功的一部分。“气功”一词家喻户晓,成为涵盖传统行气导引、武术内功,以及现代人以传统养生理论方法为基础创立的一系列健身功法的总称。“导引”或“导引术”这一名称反而少有人提及,其功法则被归于现代气功“动功”之中。气功,是一种通过练气和练意,达到自我身心锻炼和强身健体目的的活动。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因素——精、气、神的锻炼,以增强人体生命活力和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代养生理论认为,孕育新生命的原始物质称为“精元之气”,因其是生命体与生俱来的物质,故称为“先天之气”。保持先天之气的充盈,减少其外泄,就成为追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前提。人体生命的产生是以阴精为基础,以阳气为护卫的。精充气足则神旺,精亏气虚则神衰。《黄帝内经》指出:“精中之气,气中生神”。张景岳在《类经·摄生》中说:“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古代气功家据此而逐步形成气功的基本思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近代气功家综合气功的特点,将其概括为“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形神并重。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绵绵若存”、“专气致柔”的记载。《庄子·刻意》中也有“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之语。这是呼吸、意守、运气功法的肇端。《黄帝内经》中有关“呼吸精气”、“饵舌下津”、“闭气不息”、“独立守神”、“静神不乱思”等语,,皆指练习气功的一些方法。

汉代时,人们开始将导引术与气功结合起来进行锻炼,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中的闭目静坐、双手抱头、收腹下蹲、弯腰打躬、站立仰天、屈膝下按等多种练功姿势,佛门养生中的止观法、坐禅法和参禅法等,皆是静坐练功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从练功方法中进一步认识到气功治疗疾病的意义。如嵇康的《养生论》中说“导养得理,以尽性命”,将气功应用于延年、祛病方面。

隋唐时期,人们则重视应用导引、吐纳进行摄生防病。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编的《诸病源候论》-书,以养生导引方法为代表,总结了隋朝以前的气功疗法。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要求入静要深,“和神调气之道,当得密室……瞑目,闭气于胸中,鸿毛着鼻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代练功之术已臻具体化,易于掌握。《圣济总录》中记载有用“咽津”、“服气”、“导引”三种方法进行的气功锻炼。金元四大家无不通晓气功,刘完素的《镊生论》首重气功疗法,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主张“调息神态”,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已将气功用于损伤诸疾的治疗上,李东垣的《兰室秘藏》主张“安心静坐,以发周身之元气”,为明代静坐功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注重静坐功夫的典籍,首推王阳明的《传习录》。李时珍不但是中医药学巨匠,也是气功大家,他深明“内视”之妙,并用此方法印证了紫阳的《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的说法。另有曹元白的《保生秘要》、陈继儒的《养生肤语》、张景岳的《内经》等著作,都注重气功的练习方法,并重视精气神的康复。明清两朝是中国导引术发展成熟的时期,其地位和影响取代了服食、外丹、内丹等流派,成为中国养生文化发展的主流。如果说晋唐崇尚外丹,宋元风行内丹,那么明清时期则是导引术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