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应做整理活动
 

1476829949431641.jpg

不少人对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掉以轻心,跑累了就迫不及待地坐下来。要知道人在剧烈运动后,尽管强烈的肌肉收缩已经停止,但内脏器官的活动仍然处在较高水平上。如果立即静下休息,如静坐、静卧、心脏还会继续把血液送到四肢,而四肢活动已经停止,不能很快把血液送回心脏,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头晕、呕吐,甚至休克等反常生理现象,非但身体疲劳难以消除,而且还会对机体造成伤害。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有助于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放,及时放松肌肉,尽快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还可以减少运动后肌肉酸痛。研究表明活动性休息比静止性休息对机体的恢复要有利的多。

整理活动一般包括缓慢走路、肌肉放松和肌肉拉伸活动。

1)缓慢走路或跑是运动后的积极性休息。快速跑步后不应立即停止或坐下,而应以轻松的步伐慢慢行走,直至呼吸恢复舒畅为止。缓慢走或跑可以使机体组织保持较高的温度,使肌肉保持较好的伸展和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牵伸练习,更有利于肌肉的放松。

2)肌肉的拉伸运动可以使肌肉得到放松,有效预防和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并可以加强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加速骨骼肌疲劳的消除。牵拉练习要以静力性拉伸为主,开始进行静力拉伸练习时,伸展的幅度要妥当,在持续拉伸的过程中,如已感到肌肉放松,可逐步加大牵伸的幅度,一直达到肌肉所能承担的最大幅度为止。拉伸运动时间的长短、重复的次数的多少,可根据运动强度的大小而定。一般牵拉在一分钟左右,间歇一分钟,重复23次。牵伸后适当地进行揉捏、抖动,有利于消除牵伸引起的不舒服感。教学内容五 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选择一种运动方式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个人习惯、兴趣爱好、健身的需要、经济条件、身体素质等等,但主要是取决于参与运动锻炼者的动机和目的。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运动锻炼者的锻炼目的一般包括: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患慢性疾病的危险、减肥、塑型、健美、提高某种技能或提高某种素质。而一种运动方式的选择成功与否,主要看所选择的运动形式是否可行、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是否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健身目标。一般来说,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改善慢性病患的健康状况是健身的最基本目标。运动不足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会加速其他慢性疾病的发展,而经常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