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跷。双跷多绑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目前流传的为双脚高跷。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1)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表演者常“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2)东北盛行高跷。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3)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两手都持有跷端,制作方便;白族的“高跷耍马”,表演者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2)单跷。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因此,难度较大,今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