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为什么要办企业?理由很简单,我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都是知名学者,看到他们的“课题”是怎样争取国家研究资金支持,我就联想到自己的今后,要想自主地研究一点什么,少不了经费上的自立,于是决定办企业赚钱。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公司办起来以后,融资成了我的一大“课题”,而且是一道看上去求解无门的“课题”。
公司创办于2000年,搞委托加工,起步还算顺利。不久,我们和别人合作研发的一种新产品通过各种程序,报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权威人士预测,这个产品在国内的年销售收入可达数亿元。如果有个生产基地,公司的未来一片光明。建基地需要2000万元,麻烦就从这里开始了。
我们最初选择的是风险投资。与几家战略投资者谈判后发现成本太高。他们无一例外地要求控股,而且是不是真正在做风险投资也令人怀疑。
接下来是申请银行贷款。没有地产可抵押,设备资产折旧又高,我们只好找担保公司。还算幸运,去年5月我们找到一家愿意为我们担保的公司,虽然融资成本增加5%。
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首先要通过评级,评级达到A以上才能进入贷款程序。银行的答复是“几天就可以办下来”,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回音。我们托关系疏通,一个星期后进入贷款程序。
报齐所有资料,隔了两个星期,银行却说这家担保企业有一定的不良贷款,不具备担保资格。万般无奈,我们又找到外地一家专业担保公司。资料递上去,两周后,银行的回答让我们几乎崩溃:“异地不好监控。”去年底,我们又找到一家银行认可的专业担保公司,谁知担保公司却“不支持在建项目”。
正常渠道融资无门,只好转向非主流渠道。据我所知,成都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通过典当行的不在少数。这条路不好走,一是成本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以后,典当行的月利率已涨到5%-6%。二是风险大,股权回报的要求极有可能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为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会影响公司的决策走向。就这样,本以为很快就可以搞定的事拖了整整一年,付出了时间和机会成本的结果是没有结果!
你到高新区走走,就知道我们的遭遇绝不是“个案”。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