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基本类型
 

人们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对它的分类人们也众说不一。

从情绪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可将情绪分为基础情绪和和社会情绪。基础情绪是指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如人的恐惧、焦虑、满足、悲哀等。社会情绪也称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反应,表现为一种较为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一个人的善恶感、责任感、羞耻感、内疚感、荣誉感、美感、幸福感等,是后天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社会情绪是在基础情绪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基础情绪表现出来。在大学阶段,更多的是建立和形成一个人的社会情绪。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焦虑等。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心情,如心情舒畅、烦闷等。

心境持续时间较长,少则几天、几月,长则几年。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事件的重要性和个性特征。事件对个体越重大,引起的心境就越持久。性格外向的人,不良心境持续时间短,性格内向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心境持续时间长,他们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同时,心境具有非定向的弥散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使自己的整个生活都渲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全部行为表现。古语说:“尤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指的就是人在不同的心境状态时,对同一事物会体验不同的情绪。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如激愤、暴怒、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于是,有人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是正常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有害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屠格涅夫曾劝那些刚愎自用,好争吵的人,在将要争吵时,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林则徐在自己的房间里用“制怒”的条幅作为座右铭。这些都可以起到缓和爆发激情的效果。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例如汽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出现危险情境;意外的火警、水灾、地震;亲人的猝然死亡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状态。

在应激状态中,人有两种反应。一是积极的反应,称为“狮子式应激”。虽身心紧张,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能更好的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急中生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二是消极的反应,称为“兔子式应激”。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发生错误,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困难,导致个体行为紊乱,不能做出符合目的的行为。

4.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有紧张、不安、惧怕、愤怒、烦躁、压抑等情绪体验。

焦虑一般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是相当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或个性特质。特质焦虑高的人在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焦虑状态,他们对未来的各种事情都感到担忧,心神不定。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它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暂时性的、随时间而波动的反应。研究表明,事情的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