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并不直接导致我们的感受和体验,而我们对压力的认识反应或主观评价,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和体验。对压力的反应包括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1.压力的心理反应
在压力情境下,个体的感知功能被激活,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也变得活跃。个体的认知反应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具有消极作用。积极的一面是认知活动增强,有利于应对压力情境,迎接威胁与挑战。但也可能产生诸如“灾难化”消极认知反应,即对负性压力源的潜在后果估计得过分严重。消极认知反应还包括自我评价降低,使得个体的自主感和自信心丧失。例如,一个长期得到师生称赞的学生,突然面对一次考试失利,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变得怀疑自己。
个体的心理反应还集中在情绪方面。面对压力,个体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与恐惧、愤怒与怨恨、抑郁等。
2.压力的行为反应
压力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也可以将其视为心理和生理过程的外显反应。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目光、身姿和动作,也包括声调、音高、语速和节奏等副言语线索。当压力超过当事人承受能力的时候,个体的行为反应可能会显得惊慌失措,以致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下降,动作刻板,或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或运动减少而呆滞木僵。
3.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不是直接而单纯的,而是要受到中介机制——认知评价的影响。它决定着个体如何看待刺激的性质与压力程度的大小。认知与评价机制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压力源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即是单一性的还是复合性的,一般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2)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体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时,他可能对压力知觉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可以得到帮助;相反,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人会很沮丧,有一种独自面对困难的悲伤。
(3)当事人自身的身心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职业等人口统计学状况;体魄强壮与否的生理状况;认知与归因风格、性格倾向、情绪状态、应对能力与应对风格、人格动力特征、自我概念等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