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职业生涯调整之路
 

他20年前大学毕业,应聘过30份工作,全部被拒绝;他想当警察,和同学一起去应聘,只有他没有被录取;他在杭州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开业的时候去应聘服务员,也没有被录取;他和别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结果没有被录取的那个还是他。他就是马云。

但这一切都不影响他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教父级人物,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成为一名真正的未来引领全球信息化的领袖。

马云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自称“风清扬”,办公室是在“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为弄清楚马云的职业规划,追根溯源地去金庸小说里寻找答案,可以在“风清扬”的师傅“独孤求败”那里找到答案。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里的四把剑描述了他的武功发展路径,这四把剑恰好也说明了马云的职业发展之路,我们称之为:利剑期、软剑期、重剑期、木剑期。

1.利剑期: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马云在“赢在中国”的一次点评中讲述过他的这段往事,那时的他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迷茫着自己是当老师还是创业?而马云是幸运的,正如他博客签名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但是个福将。马云在迷茫的时候遇到的良师益友是校长。校长没有多说,只是要马云承诺:到那个学校去教书,五年之内不许出来创业。马云并不懂校长的真实意图,但还是照做了。学校教书的生活很清贫,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八九十块钱,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外面的诱惑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断刺激着马云,马云却坚守着自己的诺言老老实实地待在学校里。

利剑期马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先做好自己能做的,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认为当不好士兵的人,永远也当不了一个伟大的将军。”马云的成功恰恰印证了他说的这个道理。

2.软剑期: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不已,乃弃之深谷

1991年,在学校不甘寂寞的马云出来和朋友一起创办翻译社,但创业艰难,于是马云一个人去卖小商品来维持翻译社生存。也许我们难以考证他后来创办阿里巴巴是否就是从中得到的灵感,但我们愿意相信他“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商业哲学一定是在那时已经埋下了种子。而也正是翻译社的威名让马云有机会出国见识一片新天地,继而让马云坚信自己找到了互联网这个愿意为之奋斗的职业领域。

这一切看似巧合的经历,当我们开始回顾的时候却发现期间一环扣一环的联系。如果马云做翻译没有做到足够好,就不会有出国的机会;如果马云在没接触互联网领域之前没有做各种尝试,估计就不可能出国,也就不会这么早认识互联网,更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帝国”。

就这样马云毅然辞职,于1995年4月创办了“中国黄页”,1997年年底在北京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几次转战北京和杭州,在互联网领域不断犯错却快速成长。

3.重剑期: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很多人说:马云在互联网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大晚”。1999年年初,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年的马云,终于开始向职业的顶峰迸发。“18罗汉”以50万元人民币创立“阿里巴巴”被传为一段佳话,接下来是软银投资、淘宝网、支付宝、雅虎并购、香港上市。马云带领他的创业团队走过了互联网的寒冬,自己也走过了职业生涯的寒冬。

此时的马云仿佛站在中国IT行业的顶峰,傲视群雄。仿佛手握重剑,心怀若谷。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定自己的梦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凭着对梦想的执着,马云做到了。但很显然专注、坚持并不是马云这个阶段成功的唯一秘诀,重剑中还藏有些什么玄机呢?

如果说之前的马云最早看到了互联网的商机,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算是“以快求新”取胜的话,这个阶段的马云更加注重资本的价值,不断地并购与融资大大加速了他自己事业和“阿里巴巴”的发展。至今6分钟拿到软银的投资依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最让人敬佩的还是当时孙正义本来要给马云4000万美元,却被马云当场拒绝说:“我用不了4000万美元。”

4.木剑期: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这个时期,王石开始去爬珠峰,李开复开始做创新工场,俞敏洪说自己一直想去做民办大学,马云则坦言自己退休后还是想去当老师,不过是当青年创业的导师。

而这个时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能不能真正退下来,放下手中的重剑?拿久了重剑,突然放手总会感觉手中无物,重剑带来的名利、权力、影响力绝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当一些人被神化成无所不能的模样,只有他自己能够让自己全身而退。所以如果创业导师是马云的下一个目标,那我们愿意去祝福他,也许这就是他“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