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教训
 

创业的浪潮在中国大地迅猛兴起,也许是对职业生涯的思考,也许是对自身价值体现的追求,也许是苦于就业的压力和岗位的不理想,王晓鹏、贺丹丹、张方伟在大学毕业之时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筹集了部分资金,在市内选择了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办起了机械加工行业,先是依托老师的专利技术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和经营。起步时还算顺利,依靠老师、亲友的引荐,做成了几笔业务。但由于缺少资金、经验,特别是对市场不熟悉,加之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在经营了一年多后就被迫停产了。后来,他们看到电子商城很火,又做起了网络商店,可也是不温不火。他们自问:“创业真的这么难吗?”“为什么人家的网上销售能赚那么多钱?”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案例,实际上,众多失败的大学生创业案例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在项目选择、经营方式、合作伙伴对接上,都犯了大量“低级错误”。究其根本,是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创业误区的具体表现是:

第一,轻信“一面之词”。要么被合作方表面的热情和口头承诺所蒙蔽,既不做逻辑上证伪的反思,又不做独立深入的调研,轻易上当受骗。无论是招聘员工,还是选择合作伙伴,每个人很容易美化自身的主观认识,甚至很轻易地相信对方也敢于和你风险共担,最后事实证明,对方根本不具备自己想象的能力或资源,结果只能同归于尽。所以,创业者一定要有辩证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还要考察市场,把最坏的情况考虑周全后再作决断。

第二,耽于“一厢情愿”。创业者一定要有质疑,开展批判性思维,自己做自己的对立面,才能看到项目的全貌和真相。

第三,盲目崇拜偶像。在很多青年心目中,创业英雄已然成为他们最崇拜的人,无形中就使得大学生创业者“唯其马首是瞻”,凡是李开复、史玉柱、马云、俞敏洪说的,就是对的。殊不知,这些成功的企业家自有他们令人望尘莫及的能力或品质,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那些商业奇迹多少都有幸运的成分,而幸运是不可复制的。创业者一定要因事因地独立自主地思考和判断,对那些成功案例中的方式、方法也要有辩证的、批评的眼光,不可简单照搬。

第四,迷信理论模型。高学历的创业者往往有纸上谈兵的倾向,他们把各种营销曲线模型和时髦的商业模式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可到了本土商业实战上,却寸步难行。任何理论都有其边界和适用范围,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商业生态极端复杂,如果亦步亦趋地套用西方经济学模型显然是不行的。

造成大学生创业误区的根源,一是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一心读书考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二是中国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见,一定要补上“批判性思维”这门课,大学生创业者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那些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