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的问世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方便面市场上“康师傅”、“统一”和“一品”三大品牌成三足鼎立之势。相比之下,“康师傅”更是抢滩夺地,咄咄逼人。当年,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们也盯上了“康师傅”在大陆的打拼,将其发迹的历程曝光揭秘。

据报道,生产“康师傅”方便面的是坐落在天津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台资企业。投资者大多是台湾彰化人,在台生产经营工业用蓖麻油,并不熟悉食品业,是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小业主。1987年年底,他们原本计划到欧洲投资。动身前,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大陆探亲,他们就立即改变行程,决定在大陆市场寻求发展契机。

开始,这些台商并不清楚应该搞什么行当最能赚钱。经过大陆之行的实地调查后,他们发现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经济建设发展很快,“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遍地作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对方便快速饮食的希望开始产生。于是,一个新创意产生:为了适应大陆新出现的快节奏生活,可以在快餐业上寻求发展机遇。经过分析,他们列举了人们传统饮食方式的缺点和对新的饮食方式的希望,最后决定以开发新口味方便面来满足大陆消费者的需要。

开发什么品牌的方便面呢?台商认为给方便面取个有创意的名字,有利于在市场上出人头地。思来想去,他们列举了多个品名,淘汰了不少想法。后来,他们想到了“康师傅”的品牌,因为“师傅”是大陆人对专业人员的尊称,使用频率高。此外,“康师傅”中有个“康”,也容易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康的心理希望。后来的事实证明,“康师傅”是个金不换的品牌。

“康师傅”要真正赢得大陆市场,必须要真正满足大陆人对吃的需求。为此,台商在调查了大陆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要求后,决定在“大陆风味”上下工夫。他们还采用了“最笨”、“最原始”的办法一“试吃”,来研究“康师傅”的配料和制作工艺。他们以牛肉面为首打面,先请一批人试吃,不满意就改。待这批大陆人接受了某种风味后,再找第二批大陆人品尝,改善配料和工艺后再换人品尝,直到有一千人吃过,他们才将“康师傅”的“大陆风味”确定下来。

当“康师傅”方便面正式上市营销时,大陆的消费者果然异口同声:“味道好极了!”一年后,“康师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火爆,台湾报纸惊呼,“康师傅”的创举,乃“小兵立奇功”。

日本日清公司发明的方便面改变了传统面条的属性,是食品领域的一大创新,而“康师傅”在大陆的成功,正是源于将这种改变带给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用户。本案例说明,改变事物的属性是可以实现创造或创新的。问题是怎样去找关键属性并对关键属性进行改变。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在谈到新产品开发技巧时说:“如果我要从某些方面改变这个产品,产生新的或更好的产品,我所能做的就是改变它的许多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他所说的“改变”,往往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的列举和在列举基础上的改变实现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克劳福德教授提出了属性列举法,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列举型创新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