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于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于1993年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1995年年底回国任美国爱恩爱高科技有限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1996年他创建了爱特信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2000年7月12日,搜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1998年10月,张朝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1999-2001年,张朝阳被《中国青年报》连续三年评为“年度IT(信息科技和产业)十大风云人物”之一,1999年7月被《亚洲周刊》选为封面人物,2001年5月7日,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二十五位企业新星之一,同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明日领袖”之一。2005年1月5日,搜狐公司举办的“2005.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探讨了2005年中国社会和经济在国际化、未来发展和转型期间的诸多问题。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1995年7月,张朝阳突然有了回国创业的强烈念头,美国随处可见的“硅谷”式创业更是激起了他的热情。他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经济极为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于是下定了创业的决心。当他看到互联网(Internet)的机遇时,感觉到应该是创业的时候了。张朝阳联系到了ISI公司,想做中国在线(China-Online),用Internet收集和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ISI总裁当时和张朝阳的想法相近,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融资100万美元。张朝阳1995年年底以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开始用Inter-net在中国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
在ISI的经历,张朝阳觉得中国Internet的市场潜力巨大。1997年1月初,爱特信(ITC)网站正式开通,可是到了年底,第一次融资得来的钱所剩无几,快到了连工资都开不出来的地步。迫不得已,张朝阳向他的投资人发出了紧急求救,三位投资者再次为张朝阳提供了10万美元的“桥式”贷款。1998年2月,张朝阳正式推出了第一家全中文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1998年3月,张朝阳获得英特尔(Intel)等两家公司210万美元的投资,他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1998年9月,搜狐上海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组建搜狐广州分公司。2000年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成功上市,并购了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社区网站“中国人”(China Ren),网络社区的规模性发展给门户加入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奠定了业务迅速走上规模化的基础。
张朝阳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的动作,让搜狐出现在更多的地方。他及时判断出短信对互联网的巨大利益,并且尝试着把它作为一个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产业来运作。2001年耗资百万成就“搜狐手机时尚之旅”,张朝阳亲自出现在首席形象代言人的位置上,这在风风雨雨的互联网世界,确实收到了空前的效果,树立了搜狐人的信心。2003年春夏之交,搜狐再次给网络界带来一次惊喜:搜狐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在互联网正全面复苏的时候,在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人类的时候,他想证明搜狐的勇气,并宣告搜狐的理想。
2002年7月17日,搜狐率先打破中国互联网的僵局,实现盈利。在面临新浪和网易的竞争、选择搜狐的盈利方式时,张朝阳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周末休息。有时候周末有各种活动,也是跟公司相关的。2003年,搜狐捷报频传,2月25日搜狐推出韩国游戏《骑士》进军网络游戏;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国科技人物财富排行榜上张朝阳仅次于丁磊屈居亚军;在胡润制造的2003年中国IT富豪五十强中张朝阳亦名列三甲。
2001年三四月间,搜狐股票率先跌破一美元。那时没人再看好搜狐,媒体和个别网站对搜狐和张朝阳的质疑像子弹一样打在搜狐的脸上,因为一美元的搜狐有要被NASDAQ摘牌的危险。张朝阳说:“我还可以用公司的现金回购股票,或者两股并一股、三股并一股。”
不论张朝阳有什么妙计来解困,当时的形势的确非常严峻。张朝阳自己也正是在这种困境下锤炼了自己。张朝阳现在坦然地承认,有一段时间,搜狐的产品其实是愧对大众的。1999-2001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进入高潮时,搜狐这个老牌子其实在原地踏步。用张朝阳自己的话讲,那是一段长征。没有队伍,管理就张朝阳一个人强撑着,董事会也出现了问题。张朝阳描述自己当时的境况是,30%精力应付董事会,40%精力应付媒体,只有另外30%精力用在产品上。张朝阳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下,大搞品牌经营,保持了搜狐表面上的风光,使搜狐得以发出持续的声音。2001-2004年,张朝阳号称用“中医的方式”调整好了搜狐的严重问题,一直发展到目前的最佳状态。
张朝阳把自己走出困境并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和搜狐公司所具有的较强的反思能力。正是这种反思能力,使张朝阳在初期的失败中很快发现自己的队伍从董事会到管理层都存在“太洋”的毛病。在品牌营销颇有些成绩的状况下,他们检讨自己长于营销,短于产品的毛病。这种痛彻的反思,用张朝阳的话说,就是“跳出自己成长的经历,变成一个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这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偏颇,只有不断调整自己,不断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对一切都心存敬畏,诚惶诚恐,才能跨越自己的人格障碍,达到宠辱不惊,从而举重若轻。张朝阳告诉记者,在表面的张扬之下,他其实非常谨慎、务实,他并不相信市面上任何主流的说法,只盯着自己的脚下,小心地试探着、实践着、分析着。